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联系我们

今日关注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聚焦热点 > 言论 > 辉瑞吴晓滨:“全球性看病难”难在哪儿

辉瑞吴晓滨:“全球性看病难”难在哪儿

2014-03-24     来源:医药经济报
分享:

      2009年10月吴晓滨博士走马上任时,很多人都在猜测他能在辉瑞中国区总经理的位子待多久。当时,媒体关心的是他能否掌控好辉瑞这艘大船在中国的方向,业绩说明了吴晓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。

      吴晓滨说,制药公司总裁不能只关注药品开发和销售,更应关注政策的医改进程,他高度认同医改应该解决“看病贵”和“看病难”问题,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,他有自己的想法。

      基层医疗“市场派”

      吴晓滨拿起笔,在黑板上画起了详细的图表,举手投足的范儿丝毫不比电视上的医改“国师”们差。“我在德国生活了好多年,德国社区诊所非常发达,服务非常及时,只要一个电话,社区医生和护士就可以给你提供服务,甚至直接上门服务,最多1小时就能到达,非常方便。” 他所说的情况与我们听说的“全球性看病难”完全不同,比如美国看病不预约就看不上,英国NHS让手术患者等待好几周。

      对于这种反差,他的解读是:“得病就要到大医院看病,但大医院的数量有限,都去大医院,不只中国,无论哪个国家都一定看病难。解决这个问题,就要建立足够的基层医院和诊所,让大家尽可能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多数健康问题,把大医院从繁重的基础医疗服务中解脱出来。”

      这个思路当然是正确的,但需面对中国基层医疗机构“不争气,不提气”的现状。吴晓滨的立场是,市场手段最有效且具有可持续性。医疗机构无论姓公还是姓私,其水平都取决于是否有合格的医生,但他不支持用政府补贴来提高基层医生收入,而是建议提高医生的服务收费,让医生多看病人,多挣钱。“如果政府允许医生自己开私人诊所,收入比大医院还要多,你放心,很多有水平的医生都愿意去。”

      政府可以回归监管者和行业管理者的角色,吴晓滨说:“国家只要定好准入标准,比如个人要想开私人诊所,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,但开业的条件也要高,必须是医学硕士以上学历,在三甲医院至少干到主治医师以上,没有在大医院里干过十年不准开业,还要通过全科医生的考试,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开私人诊所,那么我们的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就真上来了。”

      药品不出口不甘心

      医改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“药”,而药价一直与“看病贵”紧密联系。在制药业是否发达直接与国家经济实力挂钩的情况下,中国制药工业的水平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严重不符。近年来,国家对医药工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,让吴晓滨对中国制药业的发展前景更有信心,“国家的‘十二五’规划第一次提出,医药工业是战略的工业,这个提法非常好,也是第一次,这说明政府终于认识到了医药是战略工业,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。”他指出,“目标很清晰了,剩下的就是怎么做。”

      “怎么做”一直是个难题,吴晓滨只强调一点——质量。 “现在,中国什么都可以出口,唯独药品出不了口,质量在国外得不到认可。这种现象其实是可以改变的,改变不了,我不甘心。”

      辉瑞参与医改的一份最大投资就是与海正成立合资公司,该公司成立之初,大家还搞不懂辉瑞的目的:第一,辉瑞为什么不控股;第二,为何高管团队很多来自辉瑞。对于上述疑问,吴晓滨曾多次表达自己的观点,但理解的似乎不多。这一次,他又谈起了这件事:“我们希望用辉瑞的技术力量,辉瑞在国外的营销力量,与本土企业一起把中国的药品水平提高到国际水平,提高到让美国人、德国人、欧洲人都可以吃。”

      作为跨国药企领头羊,辉瑞真的只是为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,为了让中国药走出去而努力奋斗吗?吴晓滨开玩笑地说:“如果做这件事情,对辉瑞公司没有任何好处,吴晓滨就得被开除了。当初我和总部争取这个项目时,就告诉他们,中国人民非常聪明,中国的医药工业走向世界是早晚的事,你不参与,也要走出去,只是晚几年。但是,你要参与进去,就可以让这个目标更快实现,辉瑞也能受益,而辉瑞越早参与进来越好。”从结果上看,吴晓滨的大胆决策没有错,合资公司取得了不错的业绩,国产高质量仿制药已经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。

      当然,作为研发型药企负责人,吴晓滨更关心中国的药物研发创新。他指出:“在中国,一个创新药批下来很难,进入医保更难,没有五年进不了医保,医院要一家一家地进,招标一年一次,赶不上又要下一年。在国外,只要获批上市,半年内就可以进医保,所以大家都愿意搞创新药物。国内目前缺乏让企业创新的土壤,这样的现状必须有所改变,对此我充满信心。”